博智林机器人操作工:新产业工人的别样人生

2021-05-21 14:50

来源:新浪乐居

新兴的工人

46岁的蒋海鸥是一名非常特别的建筑工人。她每天都要去工地上忙碌,所谓“忙”,是拿着一台定制的平板电脑,在屏幕上左划右划点击设置,给建筑机器人下达指令,去替她完成建造任务。

4月中旬的这一天,蒋海鸥穿着一件荧光色工作马甲,来到一栋在建中的大楼。陪伴她的是一台粉色的地坪研磨机器人。只见蒋海鸥熟练地设置好参数,机器人随即开始工作,伴随着机器人快速转动它的黑色圆盘,混凝土表面被磨得亮丽、平滑。

这是碧桂园集团在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项目。这个建筑面积11.95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与传统工地很不一样,不但整洁干净,还没有过多的粉尘与噪音。总共8 栋高层住宅与地下室的建设工作,大多是由博智林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完成。这些粉色的建筑机器人形态各异,在建筑工地中醒目亮眼。

此时在大楼的顶层,盖楼机器人正自动攀爬盖楼,每隔几天就能盖上一层;大楼外墙,卷扬式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在高空作业;而室内则由室内喷涂机器人负责更为细致的装修工艺。不时的,你还能看见几个楼层清洁机器人来来回回,将现场打扫得一干二净。

大楼外墙上,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在高空作业

机器人的一旁站着1位工人,正拿着平板电脑指挥操作,就如蒋海鸥所做的一样。“操作起来不难,就像我们平时玩手机。”蒋海鸥用她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这些工人能操作的机器人不止一款,以蒋海鸥为例,她能操作的机器人有近10款。而她,入职不过才半年多的时间。

“我们入职后都会有培训,不但学习如何操作机器人,同时也会学习传统的建筑原理和工艺。”蒋海鸥说。她一边拿着平板,一边讲解着机器人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差别。比如,在混凝土浇筑整平的这道工序中,传统的方式是布料后用泵车浇筑混凝土,待板面初步铺平之后,工人再用振动泵去振动,然后用抹光机抹光。而现在,地面抹平机器人自带振动板和抹平功能,“我们只用调节好标高,它就能接收到信号,按照你要求的标高来作业。”

蒋海鸥操作地坪研磨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的效率,也远非人工可比。无论是地坪研磨还是混凝土整平,人工操作都更加依仗工人的手艺,成型质量波动大、耗时长、无法全自动化。而机器人通过运用高精度的激光标高控制系统,能在短期内一次成型,精度稳定,能控制在5mm以内,施工效率是人工的2-3倍。

简单易学、效率奇高的建筑机器人,正催生着建筑业的技术与用工模式的深层次变化。过去在建筑工地上,像蒋海鸥这样的中年妇女非常鲜见。往往都是男性建筑工人们在室外风吹日晒,他们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拿着对讲机在工地忙碌的样子,一度代表着中国工人的形象,入选了2009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然而,这些传统的建筑工人如今正在慢慢变老,也在逐步减少。据2014-2019年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监测报告,建筑工人数量从6109万降至5437万,占农民工总量比重从22.3%下降至18.7%。而农民工的整体平均年龄,则持续走高,目前已超过40岁。

作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过数千个项目,深知建筑业过去发展路径中的痛点与正在产生的新现状新变化。2018年起,碧桂园进军机器人行业,引进和培养研发人才近4000名,主攻建筑机器人研发。

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说,当前我国建筑业大而不优,落后的施工手段及施工方式制约了行业效率及建筑质量提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施工安全问题,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也在不断加剧,提出“以建筑机器人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经过三年研发,博智林目前有近50款建筑机器人问世,其中18款实现商用,悉数投入到了凤桐花园项目的建设中。

地坪研磨机器人在作业

在这块工地上,与机器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是蒋海鸥这样的操作工人。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建筑行业与机器人行业,如今却能自如操纵机器人施工盖楼。这些工人中,有曾经的下岗工人、高档写字楼的保洁员、小区里的物业管理员、制造业工厂的工人……他们从传统行业投身而来,是因为看到了建筑机器人作为一项新技术与新行业的前景。

“建筑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相反是让人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对工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更有保障。” 博智林砌筑抹灰产品线负责人谢军博士说,“建筑机器人应用之后,会带来一类全新的工人,我们现在定义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他们和机器人合作,一起高效地去完成建设工作。”

蒋海鸥操作地坪研磨机器人

别样的人生

蒋海鸥前来应聘建筑机器人的操作工,是想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蒋海鸥来自湖南娄底,皮肤黝黑,有一双大眼睛。她和爱人原本在家乡一个生产耐火材料的乡镇集体制企业中做着普通工人,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算安稳幸福。但在2004年,企业倒闭了,她和爱人下了岗,全家一下子没了收入。纠结之下,他们举家搬到长沙,丈夫成了大巴车司机,她则去了一栋高档写字楼做保洁员。

蒋海鸥

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保洁员的工作要早出晚归,从上午5-6点做到下午5-6点,丈夫则是下午和晚上出车。两口子这样刚好能错开,方便照顾两个儿子。靠着不多的收入,两口子十几年如一日,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那之后,蒋海鸥开始谋划着转行,更准确的说,是“转型”。

“每天重复地做保洁,也做了10来年了,很乏味,觉得没意思。”蒋海鸥说。在她老家娄底所辖的新化县,靠着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垄断了全国多数大学里的打字复印店铺——乍听起来,这就像是一个隐喻,“复印”,就像是在复制别人的人生。

蒋海鸥想追求不一样的人生履历。她想找一份能真正学到新知识、对自我有提升的工作。于是,当2020年7月某一天,她在朋友圈看到博智林机器人在招募新产业工人时,毅然南下,落脚在佛山,“当时就觉得机器人是一门新兴的未来行业”。

来自湖北武汉的秦松,也是被这个新行业吸引来的。秦松今年刚满30岁,正值壮年,说话声音洪亮,在工地上会操作多款机器人。他高中毕业后南下打工已有十年,做过6-7年汽车美容服务,当过3年的高档小区物业管理员。“这些都属于服务业,你是服务别人的,这些过程中我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觉得自己没有直接创造社会效益。”秦松说。比如,他在做小区物业时,就感觉“很琐碎”,业主有时丢了手机、宠物和钥匙,都会打电话找他协助,他就花上大半天满小区帮着找寻。刚开始,他觉得帮助他人有成就感,但时间一长,就难免感到无聊,自己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价值。

秦松从小就有好奇心,喜欢钻研,爱拆解摆弄玩具和机械,高中时学习理科,平日还会看一些科技类视频。他看过一些国外建筑机器人工作的场景,惊叹于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在他对建筑业的粗浅印象里,建筑工艺还停留在“拿着锤子敲敲打打”的阶段。

2020年,当他得知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在招募新产业工人时,他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兴趣,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入职第一天培训,他站起来自我介绍说,“愿意做机器人操作中的螺丝钉,为整个公司和国内的行业发展做贡献。”

秦松在施工现场介绍室内喷涂机器人

不过在最初,家人对他们的选择不太支持。蒋海鸥儿子和丈夫反对的理由是,建筑业苦累,还有一定隐患,“感觉在工地上操作有点危险”;而秦松的亲友中,则有一些是传统的建筑工人,他们认为建筑仍是一种手艺活,很多手艺古老纯熟,新手和机器人不一定学得会。

“传统的建筑中,你就是要跟着一个老师傅去学技术,是手艺活儿,熟能生巧,比如说抹墙抹灰,你不可能说自己直接拿个刮板就上去抹,得靠师傅慢慢地教,自己慢慢熬。”高中毕业那一年,秦松在面临打工选择时,曾去了解过建筑行业。

然而,这些担忧很快烟消云散了。对于这些没有建筑业经历的工人,博智林有一套严密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既在培训中讲解机器人的操作知识,也传授传统的建造基础理论、工艺与手段,让工人自己上手进行初步练习操作。

“比如像板面出来后,我们要放线、切割和测量,这些都相当于施工员的工作。因为房子都要有标高的,我们要去定标高,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你才能知道机器人施工时的料是多是少。”秦松以喷涂机器人举例,机器人在工作时会在平板电脑上显示喷涂的物料数量与面积,“我们只有知道了传统工艺,才知道控制在多少量是合适的。”

秦松在施工现场操作室内喷涂机器人

入职后没多久,秦松就能熟练操作机器人了。有一次,他操纵机器完成了一整面墙体的施工后,将完工效果都拍了视频,发给家中亲友看。做着传统建筑工作的亲友看到后赞不绝口:“这个机器人做出来效果真的不错。”秦松也再没听见过他们的质疑。

而当蒋海鸥的家里人看到她用平板电脑操作的机器人和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后,也不再对她这份工作持反对态度了。蒋海鸥的亲人中没人做过建筑业,但大儿子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他在了解到母亲的工作后,也开始关注机器人行业,有时会跟她讨论一些专业知识和最近的科研进展。

“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感觉自己进步很大。”蒋海鸥说,“以前我想象的建筑工人,一般都是比较男性化,男性很多,但现在接触建筑机器人以后,我觉得我们女性,不管是哪个年龄,也都可以参与到这个工作和事业中。”